省政府昨日公布了“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共有82项,另外还有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扩展项目,共有6项。至此,全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增加到288项。
此次公布的项目,涉及民间文学、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、传统戏剧、曲艺、杂技与竞技、传统美术、传统技艺、传统医药和民俗十大类。
记者在名录中发现,除了传统音乐、戏剧等之外,还有18项与吃喝相关的“老字号”食品或地方特产等,因制作技艺传统经典而晋级“非遗”,如“福州苏苏酱鸭”、“民天虾油”、“春生堂酿酒”、“源和堂蜜饯”、“永春顺德堂老醋”、“连城地瓜干”、“嵩溪豆腐皮”、“建宁通心莲”、“仙草”、“坦洋功夫茶”等。
另外,还有一些市民熟悉的传统医药,如“福州壶山中医内科”、“福州林氏中医骨科世家”“漳州片仔癀”、“泉州老范志神粬”也顺利成为上榜项目。“福建畲族山歌”等6项则属于第一批省级“非遗”的推荐扩展名录,新增了申报地区。
6项地方民俗入选
柘荣县“马仙信俗”、福清市“石竹山祈梦习俗”、安溪县“清水祖师信俗”、厦门翔安区“闽台风师爷信俗”、平和县的“三平祖师信俗”和“闽台乞龟民俗”等6项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,首次申报即登上名录。
据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,自古以来,福建民间信仰特别发达,林立的宫庙、频繁的宗教活动、众多的信徒,构成了福建民间信仰庞杂的格局。本次入选的6项民俗,就是选择了在当地影响力较大的民俗信仰。马仙是其中唯一的女性神,闽东地区是马仙信仰最盛的地区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