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入警大学生从“迷茫困惑”到“谁说谁佩服”,这变化缘于他加入了文艺兴趣小队。他们把警营文化活动作为爱兵的“舞台”——
点燃官兵的“文化火炬”
“建立高品位的警营文化环境,产生‘润物无声’的育人效果。”这是近年来福建莆田边防检查站关注的一个课题。
4月6日,笔者走进这个边检站的营区,到处是浓酽的文化气息。最先映入眼帘的是4幅正对办公楼放置的励志标语灯箱,他们让表现突出的官兵“上”灯箱:灯箱布景使用官兵的执勤图片,并配写一段“格言”。这一小创新,让“露脸”的战士比吃了蜜还甜,更让许多工作了多年的干部,焕发出了新的工作激情。
如今,类似充满文化底蕴的营区景观,已遍布营区各个角落,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官兵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。
随着“80”后、“90”后官兵的增加,遇到考学失利、婚恋受挫、父母离异等情况,容易引发更多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,如不加以教育疏导,就会影响基层建设。对此,他们想方设法为官兵搭建文化活动舞台,积极开展“小篮球队”、“小合唱队”、“小长跑队”等群众性文体活动,扩大参与层面,成系统地把寓教于乐融入到警营文化的每一种形式、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角落。通过对性格孤僻的官兵进行摸排,有针对性地吸收到各个小队,使人人都在活动中,让文化帮助他们“历练心志”、“心灵按摩”,时时刻刻感受教育激励。
边检站办公室正连职干事李帅,02年作为大学生入警时,由于部队现实情况与理想反差较大,他一度对警营感到迷茫,干工作也提不起劲。站里引导他加入文艺小组,发挥其入警前擅长书法、文学特长,文化活动上的如鱼得水让他很快忘掉了工作压力,重新找回了自信。渐渐地,小李越来越招人喜爱,自已干工作更起劲了,业务能力很快得到提高,在部队也更安心了。连续两年在总队组织的“警营文化月”活动中摘金夺银,并出版了自已的第一本散文集。2007年还主动申请援藏三年,期间由于文化成绩突出,被选拔到西藏边防总队宣传文化处任职。现在,战友们说起小李,无不翘指称赞。
警营文化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,让官兵们有空间施展才能,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。边检站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,积极加入适合自己的兴趣小组,对工作、生活上遭遇挫折,思想上、心理上有阴影的官兵,进行传帮带,解除他们的顾虑、解决他们的问题。
监护中队排长蒋志刚激动地说:“在这样的警营文化环境中,官兵们总是有一种向上攀登的渴望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