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梦想,原本只有初中文化基础的他,兢兢业业在40岁那年获得大学自考文凭;为了梦想,他从一个小学徒奋斗成为了工程师;为了梦想,54岁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不顾家人反对坚持学会了驾驶,成为了西安市2.5万名出租车驾驶员中普通而又特殊的一员;为了梦想,59岁的他从零开始学英语为奥运添彩,由于整日口中念念有词,被人误解为“精神病”。
3月15日,记者见到了不懈圆梦的“老的哥”徐庆兴,因如今已年过60岁,徐庆兴师傅的“的哥”生涯面临结束,谈起过去的七年,他满是怀念与不舍,舍不得“的哥”这个称谓;舍不得与自己相伴七年共同出入烈日和暴风雨下的“移动小窝”;舍不得告别与圈内“伙计们”并肩奋战的日子。他说:“‘的哥’这行虽然苦,但如果可能的话,我希望能一直干下去,我这辈子都难以割舍对这一行业的热爱。”
当“的哥”过把开车瘾
“我小时候,汽车还是个稀罕物,当看到别人开汽车时我非常羡慕,一直梦想着有朝一日我也能开上汽车满街跑,可直到54岁退休后,才有了机会。我进了驾校学习,拿到了驾照。”徐庆兴师傅说,回忆起过去学车的场景,他的脸上满是笑容。有句话叫做“人过三十不学艺”,徐师傅已54岁却执意要去学驾驶,当时令他的家人很不解,全家人联合起来反对,终究还是敌不过倔强的徐师傅对梦想的执著。
拿到了驾照,“不安分”的徐师傅又想去当一名“的哥”,这一消息在家里更是炸开了锅。“当时我家里人对我说‘你都这么大年龄了,还胡折腾啥呀。开出租车太不安全了。’我说‘我就是想过把瘾。’”徐师傅说。最终在他的坚持下,徐师傅再次获得了“胜利”。
当上了“的哥”,徐师傅真正体会到了出租车行业从业人员的辛苦。“每天早上6点多接车,下午5点交车,365天天天如此,每天12个小时,坐在狭小的空间里,迎来送往,吃饭、如厕都是问题。有时碰到不讲理的乘客,委屈也只能默默承受。”徐师傅说。尽管如此,他依然坚守在这一岗位上,在见义勇为、拾金不昧和乘客普通的一句“谢谢”中寻找快乐与满足。
“老的哥”59岁开始学英语
在当“的哥”的这些年中,徐师傅为人和善也结识了许多同行,由于他退休前在西安信号厂工作,再加上年龄大,他的“伙计们”便亲切地称他为“铁路老的哥”,他对这个昵称非常满意。提起学英语,许多年轻人都头疼不已,而徐师傅则有使不完的劲。
2007年,“迎奥运、树形象”的哥的姐免费学英语的活动引起了徐师傅的注意,“我得知这一消息后,立即报了名。刚开始,由于年龄大,记忆力差,且没有任何英语基础,连字母都不认识,老师提问我总答不上来,落后的现实,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。后来,我坚持去上课,除了认真听讲,还用女儿的MP4,录下老师的发音及所讲内容。凌晨三四点钟,只要醒来,马上开灯,赶紧背单词。上厕所背、上学的路上背、公交车上背、开车的空档也背,整天口中念念有词,周围人还以为碰上了“精神病”。那时我只要碰到乘客会英语就主动用英语和人家交流,时间长了,水平提高了不少。”最终,经过3个月的刻苦学习,徐师傅顺利毕业,拿到了“双语司机”资格证书。
“我现在已经可以用英语向外宾介绍奥运了。只要拉上老外,我就向他们大讲奥林匹克,讲奥运标志‘五环’,讲奥运火炬手,讲吉祥物‘福娃’。老外高兴极了。他们没想到,在中国,在西安,一个老出租车司机,还能讲出这么多关于奥运的英语来。”徐师傅为此非常自豪。(来源:三秦都市报)